7月12日-7月19日,河北农业大学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保定市阜平县马兰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探寻马兰村基层百姓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农大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助力马兰乡村振兴。此次社会实践团队由万象城wxc7878、动物科技学院、艺术学院联合组建一支由3名教师、2名研究生及7名本科生组成的12人精英师生团队。
马兰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镇西部深山区,有着悠久的红色革命历史,曾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喉舌和《晋察冀日报》报社旧址,也是第一部《毛泽东选集》的诞生地。“故乡如醉远,天末且栖迟。沥血输邦党,遗风永梦思。悬崖一片土,临水七人碑。从此马兰路,千秋烈士居。”在历史上,人民新闻家邓拓率领共产党人在这里游击办报,创造了世界报业史上的奇迹;在新时代,邓拓长女邓小岚用音乐践行着父辈的理想,18年如一日用音乐带领孩子们走出山区,培养的学生参加了2022年冬奥开闭幕式,用音乐播下自信的种子,用崭新的形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山区儿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峥嵘岁月,初心不改,音乐筑梦,红色延续。邓老师就像山谷里的升起的月亮,照亮了马兰,照亮了孩子们前进的道路,永远闪耀在我们的心中。
科学技术下乡,助力乡村振兴
为全面推进马兰村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在马兰村委会召开技术座谈会。在座谈会现场,来自动物科技学院的专家教授和营养专业的两位研究生就村民养殖问题进行了细心的问询和讨论,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座谈会结束后,两位同学来到养殖地进行现场养殖技术指导,解答如何挑选优质仔猪、如何降低饲料比重等一系列问题,并亲自查看诊断仔猪大规模死亡的原因。主动与有困难有困惑的村民交换联系方式,并在回学校后积极询问导师意见,查阅文献,用线上交流的方式解决了养殖村民的问题。此次技术下乡活动,不仅为队员们提供了一个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更为村民在未来养殖的道路上提供了一份信心和保障,以己之力共筑马兰乡村振兴。
实践筑梦童心,爱心滋养马兰
队员们来到马兰小学,为老区孩子们捐献了价值三百多元的学习用品。艺术学院的队员们用自身专业的知识教授孩子们基本的乐理知识和乐器弹奏,万象城wxc7878的学生演示了新引眼球的理化实验,通过实际情境演练、有趣的奖励机制等方式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和当地的孩子们亲切互动。在这次活动中,队员们在课堂上态度严谨、认真投入、有条不紊;在活动中与队员们配合默契,课堂气氛活跃,用开心陪伴温暖了孩子们的学习时光。此次活动不仅促进了实践队队员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还增强了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更好地奉献于社会,推动乡村振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基础。
寻红色记忆,忆峥嵘岁月
团队成员先后参观了《晋察冀日报》报社旧址、马兰纪念广场、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等一系列革命红地。在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是飘扬在华北敌后人民心中的一面旗帜,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马兰纪念广场上矗立着晋察冀日报社老报人集资修建的马兰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纪念碑上记录了1943年马兰19位乡亲誓死保护报社的壮举。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展示了晋察冀军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内容,浓缩了全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荣誉和辉煌。生于太行,归于太行,马兰千秋路,烈士英魂永垂不朽。坚定不移跟党走,矢志不渝向前行。队员们纷纷表示要永远铭记党史,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化振兴心向党,艺术赋能马兰村
为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丰富马兰村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社会实践团队联合当地的群众艺术团在小区文化广场开展社区文化联欢活动。此次联欢晚会由河北农业大学社会实践团队艺术学院的学生主导,以歌舞、诗朗诵、乐器演奏等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以艺术激起村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过程中向群众传达了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更是集中展现了现代中国青年的精气神和拼搏向上的青春气息。此次社区文化联欢,不仅为我校同学提供了一个展现才华的平台,更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了村民的自我素养,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真正满足了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此次活动,是实践团队主动寻求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积极作为,也是落实主题教育谋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五年来,河北农业大学长期坚持建设阜平马兰村实践基地,充分发挥了农大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助力马兰村乡村振兴,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后,双方领导就共建长期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了揭牌。
通过为期7天的实践活动,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到革命红色文化的魅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乡村振兴道阻且长,砥砺奋进再谱新篇。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我们必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青春业绩。